
「國學」一詞,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的《國故論衡》。顧名思義,「國學」就是一國之學,以我國來說,「國學」就是中國之學,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文化,是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,是全面提升文化素養的學問。
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曾提出「大國學」的概念,認為國學的範圍應該包括國內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。也就是說,「國學」是中華之學,是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的總稱。
在歷史悠久,文化燦爛的中國,祖先留下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,國學知識博大精深、包羅萬象,可以分為天文、曆法、地理、歷史、官職、教育、器物、圖騰、文學、藝術、戲刻、書法、繪畫、科技、民俗、禮儀、醫學等方面。若以學科區分,可分為哲學、史學、宗教學、文學、民俗學、倫理學等;以傳統圖書類別分,又可分為經、史、子、集,以及蒙學。國學知識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的精髓,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