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國民族的根本精神,大體上是以儒家的精神為主,而儒家的根本精神就是「仁」。在《論語》裡記孔子論仁的話,就是「克己復禮為仁。」克己就是克去一己之私,復禮就是恢復天理之公。因為儒家相信人性本善,人格本全,只為一己的私慾所蔽,陷於偏小而不自知,便有許多惡行出現。有志之士如欲求恢復此本有之仁,便須時刻做克己復禮的功夫。
儒家克己的功夫,第一在寡慾,因為一切的慾都是由軀殼起念。心為物累,便會沾滯私小,計較打量,患得患失,無所不至,毀壞了自強不息的剛健之德。儒家克己的最後境界是無我。《論語》說:「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」意是揣量,必是武斷,固是固執,我是唯我獨尊,都是意識所行境界中的妄念,因為私慾作主,其總根源都由於有我。
寡慾知足、自強不息、愛人如己、敏事慎言的美德,便是儒家的根本精神。可惜有多少人單靠自己就能做得到呢?
作為基督徒,我們有一位不同的主,那就是耶穌基督。祂呼籲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和行為。不幸的是,我們在教會中經常看到的是缺乏紀律和克己的人。他們想要耶穌,但不想限制他們的自由。
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9:24-27 說:
「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,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?你們也當這樣跑,好叫你們得著獎賞。凡較力爭勝的,諸事都有節制,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;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。所以,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;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。我是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,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,自己反被棄絕了。」
我們在上帝的命令中看到了對紀律和克己的呼籲。可以吃,但不要貪吃。可以喝酒,但不要喝醉。你可以花錢,但首先要奉獻給上帝。
紀律和克己是我們的救主每天的呼召,祂給了我們一個終極的榜樣,祂不以自己作為神的權利,並走上十字架救贖了我們這些有罪的人。我們透過主基督的榜樣,明白祂呼召我們去拒絕過度沉迷於世俗的享樂,並以獲得跟隨我們的救主為更大的喜樂。